谨防涉诈APP借养老之名行骗

2025年05月15日 西部法治报

  梁爽

  4月22日,民政部发布公告:“民政部从未设立或批准设立‘一脉养老’‘惠民工程’项目,未推出任何类似产品或软件。请广大公众提高警惕,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信息和不实宣传,避免上当受骗。”

  近年来,以养老APP为载体的诈骗案件频发,已然成为侵害老年群体财产安全的“毒瘤”。

  这些涉诈APP的手段极具迷惑性,令人防不胜防。它们有的伪造政府红头文件,利用老年人对政策的信任骗取好感;有的冒充民政部、社保局等权威部门,以代办社保、养老保险为由,巧立名目收取费用,得手后销声匿迹;更有甚者,声称投资养老保险项目,用“一本万利”的谎言编织骗局。

  根据中国老龄协会4月2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涉及老年人案件数量有所攀升,涉老金融诈骗案同比增长67%,单案平均损失高达23万元,而养老APP诈骗占比很高。

  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避免他们掉入金融诈骗陷阱,需要金融、司法等多职能部门形成治理合力,以严格的监管和执法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

  金融及监管部门应主动出击,加大对假借涉老之名进行诈骗APP的监管与打击力度,提供智能预警系统、转账提醒等防诈骗服务和工具,如果发现异常,可及时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老年人及其家属,确认转账是否为本人意愿,避免其上当受骗。正如国家网信办所强调的,对于违法违规APP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一经发现,立即查处,绝不姑息。

  民政部门可以加快适老化改造步伐,协助老年人更新知识储备,增强他们的防骗意识,让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日益隐蔽和复杂的诈骗手段。自去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就推进“智慧助老”行动,根据老年智能手机重点使用方向,持续开展“我教老人用手机”“老年人智能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等活动,逐步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

  让APP借养老之名行骗完全消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还需通过完善法律法规、精准监督等手段,最大程度压缩其生存空间。

  根据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于今年3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2025年个人信息保护系列专项行动》公告,结合个人信息保护法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APP(含小程序、公众号、快应用)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已被列为本次专项整治的核心内容。与此同时,老年人个人信息保护被纳入重点范畴,将通过一系列特殊保护举措,防范因“信息茧房”限制认知边界,缺乏网络信息真伪辨别的能力,泄露个人信息等问题的发生,着力筑牢信息安全防线,为老年用户营造安全、清朗的网络使用环境。

  其实,目前我国已经有多部法律规定了老年人权益保护的内容,有关老龄事业的政策法规体系也在持续完善。但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业态新模式的不断涌现,涉老领域的法治保障仍需进一步加强。

  多一份警惕,少一份轻信。提升老年人的反诈意识,远离虚假信息的侵害,才能真正实现老有所安、老有所乐。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