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桥法院:“最后一劝”彰显司法温度

2025年05月15日 西部法治报

  本报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杨梦馨

  5月7日,在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法院,某企业代表手捧锦旗,不住地向法官表达谢意:“省下了诉讼费,又保住了合作伙伴,真是多亏了你们!”近日,灞桥区法院成功调解一起复杂的买卖合同纠纷,不仅彰显了司法温度,更诠释了共赢的智慧。

  长期保持工程供货合作关系的A公司与B公司,受市场环境及经营策略调整的影响,货款拖欠问题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横亘在双方之间的一道坎。A公司多次催讨无果后,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B公司告上了法院。

  收到案件后,灞桥区法院法官仔细阅读案卷后,觉察到其中蕴含的调解潜力。于是,一场旨在寻求最优解的“最后一劝”行动悄然拉开序幕。

  法院迅速行动,第一时间搭建沟通桥梁,寻求和解之道。调解过程中,面对堆积如山的供货记录、发票及买卖合同,法官抽丝剥茧,逐一核对证据,精准把握双方的争议焦点。在此基础上,法官还从情、理、法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双方进行思想疏导。对于A公司代表,法官耐心倾听其焦虑与不满,同时引导其从长远利益出发,认识到维持合作关系的长远价值,避免因一时冲动而错失未来的合作机遇;而对于B公司代表,法官则细致入微地讲解法律法规,明确诉讼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损失,帮助其算清“法律账、信誉账、经济账”,使其深刻认识到履行还款义务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经过多轮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B公司将分四期偿还欠款,A公司撤销诉讼。这一结果,不仅有效维护了企业的合法权益,还极大地节省了诉讼成本,避免了法律程序给双方带来的额外负担,更为双方未来关系的修复与深化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案成功调解,是灞桥区法院深入推进“两行动、两措施”,积极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该院通过不断优化司法服务,创新司法理念,以“四个最”(即最快速度、最高效率、最优服务、最强保障)为切入点,快速、高效地化解涉企矛盾纠纷,为企业排忧解难,以坚实的法治力量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