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從熇 本报记者 李煜
“感谢三要法庭,感谢法官,帮我解决了烦心事!”5月12日,在原告张某的菜地田埂上,被告齐某当场承诺于今年10月底前支付欠付张某的辣椒款7.6万元,双方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捺印。
洛南县人民法院三要法庭地处陕豫“两省三县”接合部,辖3个镇26个村(社区)、人口4万余人,是名副其实的“边界法庭”。近年来,三要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深化“一法庭一特色”,探索开展“四讲四话”工作法,倾力打造“边界法庭 合和司法”品牌,助力乡村产业兴旺、农民增收,赋能基层治理、社会和谐,描绘出一幅“枫”韵悠长的司法新画卷。
讲政治 “话”预防
“洪法官,上次你就烤烟产业引起的劳务纠纷进行了调解,现场还普及法律知识,效果很好。村上还有一起土地承包费的纠纷,还得咨询你……”
“洪法官,今年社区准备种辣椒,有个外地商人说种子由他提供,待辣椒成熟后他全收。我们想签个书面协议,请你帮忙把关!”
像这样的电话,身为三要法庭庭长的洪先梅经常能接到。
三要法庭传承革命精神,将讲政治、顾大局融入司法工作。党员干警发挥先锋作用,利用下乡办案间隙,上门问需重点农户、深入企业走访调研、及时回应群众关切。干警走进“九泉山豆腐”作坊,踏入“龙山村灯笼”制作工坊,穿梭在西瓜、葡萄等蔬果基地和热闹的农家乐中,与农户、经营者面对面交流,倾听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宣讲助农惠农政策,用专业的法律知识答疑解惑,助力小企业、小农户规范管理、放心经营,从源头预防矛盾20余起。
讲法治 “话”情理
针对农林产业发展带来的土地、林地承包合同纠纷,法庭开辟绿色通道;对于农村相邻关系纠纷,法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勘查,联动各方力量,使矛盾就地化解。
杨某与李某是几十年的老邻居,移民搬迁到新居后双方再次为邻。但因自留地分界和出路问题,双方引发矛盾,僵持3年难以化解,最终杨某提起诉讼。接到诉状后,三要法庭协调村委会3次前往现场勘查,先后5次和镇村调解员组织当事人调解。最终,双方的心结逐渐解开,李某主动向杨某认错,双方明确了自留地分界线,杨某也主动撤回起诉。双方冰释前嫌,握手言和。
三要法庭建立常态化联调联处机制,定期组织辖区各村调委会主任及镇属各相关单位负责人、调解员开展解纷培训,提升队伍调处矛盾能力水平。三要法庭办案情理兼容,致力促进辖区及周边移风易俗,合力建设良好的政治、社会、司法生态,近3年调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事纠纷800余件。
讲智治 “话”实策
面对辖区外出务工人员多、人口流动大等特点,三要法庭积极运用智慧法院系统,让司法服务插上科技的翅膀。对在外打工无法到庭的当事人,法官运用微信调解群、法院微庭审等平台,实现“云端”审理;对居住偏远及行动不便的群众,该庭组建“流动审判车”,将审判庭搬到群众家门口。
杨某与张某因合伙做生意账务不清,引发纠纷。为充分发挥矛盾纠纷化解的示范教育意义,三要法庭决定将审判庭搬到群众家门口,在社区开展巡回审判,并邀请社区(村)干部旁听。经过规范严肃的庭审举证质证和充分的释法明理,法官对双方合伙账务进行了梳理,当事人情绪得到了缓和,均表示愿意通过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
三要法庭积极与周边法庭、辖区“两所一办”加强交流和合作,定期开展“大宣传、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行动,加强信息交流,共同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水平提升。近半年来,该庭运用“线上+线下”方式,有效快速化解跨省、跨县劳务合同纠纷14件,联动调解民间借贷纠纷6件,执行案件标的款26万余元。
讲德治 “话”民心
三要法庭将德治融入司法实践,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治宣传活动,传播法律知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某和王小某经人介绍建立恋爱关系后,李某举家借债按照当地习俗给王小某彩礼、见面礼共计9.8万元。半年后王小某提出分手,两家就彩礼退还问题难以协商一致,李某诉至法院。三要法庭法官在充分调查、了解情况后,邀请镇村干部及双方主要亲戚旁听庭审。庭审前,法官向大家开展释法明理和彩礼典型案例学习教育活动。随后,在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面列明清单逐账核算,王小某和父亲王某当场同意退还李某8万余元,双方纠纷得到妥善化解。
此外,三要法庭还联合交警队、派出所等部门,走进辖区中小学校普法,共同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针对辖区买卖野生兰花违法行为等情况,积极参与环资巡回审判和普法宣讲;围绕“高价彩礼”问题,以案释法,呼吁群众摒弃陈规陋习,以实际行动践行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