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灞桥:三大警务奏响“平安曲”

2025年05月15日 西部法治报

  通讯员 陈涵 本报记者 姜争民

  5月8日,微风习习、灞柳摇曳,张女士一行笑容满面地走进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将一面印有“服务人民 初心不改 心系百姓 情系民生”的锦旗送到分局领导手中,并再三表达对公安灞桥分局民警的感激之情。

  事情还要从1995年春夏说起,张女士因骑车摔伤无法动弹,就在她不知所措时,一辆警车停在了她的身旁。车上下来一名身材高大的民警,蹲下身简短询问后,果断将她扶上车送往唐都医院救治。路上,张女士听见民警用对讲机协调工作,才知道这是公安灞桥分局的民警。没有留下姓名,也未多言安慰,但那个身影让她记了几十年。“那份安全感,像刻在心里一样。”张女士回忆道。

  如今,这面跨越30年的锦旗,与近期群众赠送的多面锦旗并列悬挂,串起了跨越时空的守护故事,也见证着公安灞桥分局主动警务的初心传承。

  在新时代警务工作中,公安灞桥分局同样注重规则与温情间的平衡,积极践行预防警务理念。4月18日,居民范女士因未及时办理犬证,犬只被依法暂扣。正当她焦急万分时,公安灞桥分局治安大队民警带着《文明养犬手册》主动上门,边讲解法规边指导补办手续,并通过视频连线让范女士能够实时查看爱犬在动物救助站的状况。“他们既讲原则又有人情味。”范女士感慨道。今年以来,该大队通过“警示+教育”模式纠正不文明养犬行为50余起,发放宣传资料300余份,让群众在刚性规则中感受到柔性温度。

  5月6日,纺织城派出所民警王闯得知居民李某疑似遭遇电信诈骗。经询问,李某已被骗4000元,正准备支付3.5万元“保证金”。王闯遂与同事进行劝阻,并陪同其将现金存入银行。“警察要是晚到半小时,我这存款就没了。”李某心有余悸地感叹,道出了新时代公安灞桥分局落实市局“预防警务”的意义——把隐患消除在群众受损之前。

  高效响应的连心警务,让为民服务跑出了“加速度”。快,是辖区群众对灞桥公安工作的直观感受。这份效率的背后,是警务机制的革新与为民初心的坚守。4月20日,纺织城派出所接王某报警,称其遗失万元现金。接警后,民警迅速查看视频,经过仔细分析对比,仅用3个小时便锁定现金位置,成功将现金归还原主。

  在席王派出所,这样的“速度奇迹”同样上演。4月29日,秦某报警称电动车被盗,民警张志强带队勘查现场后发现,车辆实因报警人记错停放位置而“失踪”。从调取公共视频到找回车辆,整个过程仅用28分钟。不管是30年前的紧急送医,还是如今的分钟级响应,本质都是把群众急事当自家事。近3年来,公安灞桥分局通过警民网上“心连心”平台共办结群众留言相关事项572起,满意率100%。

  时代在变,公安灞桥分局的守护方式也从街头巷尾延伸至云端智能:纺织城三棉社区,“银发警务队”为易走失老人登记造册,免费发放“智能定位器”;洪庆山上,“小白说事亭”的“山警”白芸祯依托无人机、秦保局自然资源智慧巡查平台等实时监测山区风险隐患。科技赋能让警务更高效,但面对面的温情服务始终是灞桥公安工作的鲜明底色。

  夜幕中,纺织城派出所的灯光依旧明亮。民警王闯刚结束反诈宣传,又接到邻里纠纷警情;席王派出所案件办理队民警张志强研判完电诈预警线索,又转身投入下一个案件……他们忙碌的身影,与30年前紧急送医的背影逐渐重叠,用实际行动续写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永恒篇章。

A+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