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红海 通讯员 谭琳
23岁的李桥三度跃入激流勇救4人,25岁的张旺在扫黑战线屡破大案,“00后”民警汪培文入警3个月便凭“鹰眼”智擒盗贼……这些青春身影背后,是宝鸡市公安局创新实施“扬帆行动”新警培养工程的累累硕果。3年来,宝鸡市463名新警通过全链条培养体系完成从“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蜕变,13人荣立三等功,71人加入党组织,为宝鸡公安事业注入强劲动能。
三维筑基 绘制成长路线图
面对山区新警流失、能力断层等难题,宝鸡公安构建“定岗+轮岗”“综合+业务”“下派+上选”三维培养体系。
“以前新警入警后都是先分配到山区,目的是接受锻炼,但却让部分新警对职业产生认知偏差,曾有新警工作1个月就递交了辞呈。”陈仓分局政治处主任董嵘说道,“后来我们发现,这样的安排不利于新警个人能力提升,对队伍稳定发展也构成了潜在威胁。”
2021年宝鸡市公安局启动“定岗筑基、轮岗砺剑”计划。宝鸡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白永强说:“我们以陈仓分局的情况为鉴,统一调整全市新警培养思路,认为‘育苗要先选沃土’,让新警先在城区高密度警情中淬炼基本功,待他们具备独立办案能力后再赴山区历练。青年民警有了工作经历后,再根据个人特点和工作需要,分配到最适合的岗位。”
2021年入警的陈仓分局民警尚超先在城区派出所学技能,再到拓石派出所锤炼成长,如今定岗在城区派出所。非科班出身的岐山公安新警郑尧,在入警第一年经历了为期3个月的综合部门与业务警种轮岗,在法治室、看守所、城区派出所完成了公安业务启蒙。他说:“在看守所的轮岗对我触动最大,也让我对警察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下派+上选”的双向交流机制,让宝鸡市公安局全面实现队伍“血液”循环流动。近3年来,宝鸡市公安局先后在全市范围选择50名基层新警和50名机关青年民警开展为期6个月的“上下”交流学习活动,让青年民警接受多层次、多维度、多岗位的锻炼。
实战淬火 锻造正义之剑
宝鸡公安积极打造“岗前培训铸魂、日常培训塑形、战时轮训开刃”三位一体锻造体系,努力将新警淬炼成一把把锋利的正义之剑。
汪培文在下班途中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发现盗窃案嫌疑人,而他能在短时间内练就“鹰眼”本领,得益于其导师、金台分局优秀民警许科峰的言传身教。许科峰说:“一年多来,我们同驻勤、同值班、同出警、同办案、同调解,无论是公安业务知识、还是待人接物的方法,我都会教他,而小汪身上也有很多优点和特长值得我学习。这种结对实际上是一种相互的促进。”“有科峰师傅在,我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就如同有了‘说明书’,他不仅教给我工作方法,还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我的问题。”汪培文说。
除了选优配强专业导师外,宝鸡市公安局还将入警教育“第一堂课”升华为精神熔铸。30天岗前特训中,政治理论课与10公里越野交替锤炼,廉政教育基地的警钟与红色遗址的薪火交相辉映,更具创新的“五个一”活动,让每一个新警在警察节的宣言里种下忠诚,在职业荣誉的教育中找准方向,在“五四”青年节的座谈中激发热血,在师徒结对仪式上传递薪火,形成贯穿新警职业生涯的精神锻造链。
同时,宝鸡市公安局还注重新警的日常培训,以达到精准滴灌、提升能力的效果。全市各级公安机关党委班子成员带头讲党课、讲案例、讲战法,领导干部也纷纷走上讲台,科所队长、业务骨干倾囊相授,让新警快速完成提升。在对新警的多维培养中,更是刻意将新警推向“风暴眼”,让他们在大战大考中滚动轮训成为复合型人才。2024年以来,全市140余人次新警在部督大案中参与收网,在抗洪前线救援疏散,借重大警卫任务锤炼了全局视野。
精准滴灌 激活人才动能
“我们经过调研,建立了‘精准画像+定向培养’的新警培育机制。对工作2至3年的优秀新警进行能力评估后,实施分类培养:综合素质突出者侧重领导力培养,专业特长人才强化业务能力培养。目前,已有42名青年民警入选市级政法人才库,印证了这一‘因材施教’培养模式的有效性。”宝鸡市公安局政治部副主任刘尊耀说。
宝鸡市公安局积极为新警搭建成长平台,鼓励他们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比武竞赛的擂台上,22名新警如利剑出鞘,7人斩获殊荣;重大专项行动中,12名青年尖兵以数据为刃,破迷雾、锁真凶,成为新时代的“隐形猎手”;而技术赛道同样星光熠熠——7人入选部省专家库,17项发明专利如繁星闪烁。
凤翔分局民警苏瑞在基层与机关的往复中,将治安管理的痛点凝练成“治安基础管控平台”,为外省市提供学习蓝本。金台分局民警李泽华参与研发的“视觉超算”平台,能以数据之眼洞察犯罪毫厘,为宝鸡公安科技强警注入动力。这些创新实践,让年轻民警在专业化道路上拔节孕穗,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