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贾欣: 画笔下的法治之光

  本报记者 黄新航

  “如果法治教育只是发传单、念条文,很难走进孩子们内心。”9月3日,西安市美术教研员贾欣说,在一次普法宣传活动上,看着学生们略显随意的普法画作,她萌生新意:能否将美育与法治深度结合,让法律不再冰冷?

  从画笔到法理

  一场美育与法治的跨界融合

  贾欣的办公室桌上,总放着一支铅笔和一叠素纸。“传统的书写方式非常舒服,能让你沉下心来思考。”她笑着说。这种对最本真、最质朴艺术形式的偏爱,似乎也映照着她的职业轨迹——从一名美术教师,到西安市教科院的教研员。

  4年前,她入职教科院,成为“教师的教师”。与一线教学不同,教研工作给予她更广阔的视野,让她站在更高处,审视教育本身。

  “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在谈及为何将美育和法治结合起来时,贾欣用了唐代美术理论家张彦远的一句话,“自古以来,艺术就承载着社会教化的功能。白泽、獬豸等神话形象,都是法治精神最早的‘视觉符号’。”

  这是她第一次与“法治美育”正面相遇。从此,她手中的铅笔不再只描绘花鸟静物,而开始勾勒一张跨越美育与法治的宏伟蓝图。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她与西安市“石榴花”青少年法治文化创意中心结缘,成为其核心专家之一。西安市“石榴花”青少年法治文化创意中心是西安市委依法治市办联合多部门打造,旨在通过创意文化形式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打造知名法治教育品牌。

  从理念到课堂

  “一校一品”的法治美育实践

  理想宏大,但路需一步一步走。贾欣深知,真正的教育必须扎根于课堂。她与团队逐渐摸索出法治美育的“西安样本”——“一校一品”主题式跨学科教学。

  “不同的学校因办学方式和地理区域的区别决定了在其法治美育课程设计时必定要有所区分,发挥各学校的特色与优势。”贾欣谈及这套课程体系时说,“我们按照生活场景分类、艺术表达指导、跨学科创意实践、数字赋能等多角度多视角来设计课程方案,再由学校根据学生兴趣来认领,确保真正达到因材施教,各具特色。”

  西安交大附中兴庆校区的学生们对文物保护兴趣浓厚,贾欣便指导该校老师们以文物保护法为主题,打造了贯穿整个学期的跨学科课程方案。

  道德与法治课上,老师讲解法律条文;美术课上,学生们鉴赏文物,认识色彩关系,理解纹样内涵,制作创意剪纸和文物塑作;信息技术课上,同学们尝试用3D打印复制文物,并尝试使用AI技术创作工艺美术品草图;音乐课上,编创有关文物的乐章。

  最终,这些成果汇聚成“何尊·宅兹中国”主题展览。那个宏伟的“何尊”魔方,便是根据贾欣提议的“何尊面面观”的设计理念,经过与学校艺术组多次探讨形成的成果:近200个孩子各画“何尊”的一个局部,最后拼合为完整的装置作品。“每个人只负责一小部分,但合力却完成了守护‘中国’的宏大叙事。”贾欣说,“这就是法治社会的理想图景:个体尽责,集体共生。”

  在她与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西安航天二中的消防安全教育、陕师大附中的禁毒教育、西安中学的国防安全教育(套色剪纸)等课程如繁花般盛开。她的笔,如同精准的刻度尺,为一所所学校量身找到法治与美育的最佳契合点。

  从初心到使命

  一位教育耕耘者的坚持

  所有宏大叙事,都源于最微小的个人热爱。贾欣对绘画的热爱源于童年,她的爷爷是一位能为家具绘上“凤凰穿牡丹”的木匠。“爷爷教我画的第一笔是荷花。”她回忆道。如今,“莲”与“廉”同音,被赋予了法治教育的新内涵。

  从爷爷的木头画,到三尺讲台,再到如今法治美育的广阔天地,贾欣的画笔从未停下。只是如今,她描绘的不再只是纸上的画,更是一个个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课程体系和精神世界。

  在西安市“石榴花”青少年法治文化创意中心的专家名单上,贾欣是唯一一位市级教研员。但她背后,是一个由10多位核心教师、数十所基地学校组成的庞大团队。她甘当“人梯”,老师们却称她为“学术主持”,因为她总能把最抽象的理念变成最可执行的方案。

  “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期待在法治的道路上尽一份绵薄之力。希望孩子们通过美的熏陶,理解法治的真谛,最终能自信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贾欣说。

 
     标题导航
~~~——汉中汉台看守所平安运行廿二载的治理之道
~~~——铜川耀州法院泥阳法庭以司法力量守护未成年人
~~~
~~~
~~~
~~~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平安
国学润心 智慧提效
随案送“家书”
图片新闻
陕西交警公布8月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贾欣: 画笔下的法治之光
延安公安开展基层警察体能达标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