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朝霞 通讯员 吴欣
9月8日,咸阳市礼泉县人民检察院组织召开专题磋商会议,邀请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参会。会上,该院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采用“数据展示+ 现场质证”的方式,直观、清晰地复盘文物保护现存问题,精准通报隐患清单。
县文旅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检察机关通过数字建模与实地核查,既找准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又为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向。他们将以此次磋商为契机,对照问题清单制定“一文物一策”整改方案,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并同步完善日常监管机制,确保整改工作落到实处。这是礼泉县检察院以数字技术赋能文物保护的生动缩影。
礼泉县历史悠久,在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散落着众多亟待悉心守护的文物瑰宝。这些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文化的传承者。然而,点多面广、类型繁杂、保护力量薄弱等现实难题,如同一道道沟壑,横亘在文物保护的漫漫征途上。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今年8月11日,礼泉县检察院积极作为、勇于创新,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物保护公益诉讼工作,开启了从传统“人防”向智慧“数防”的华丽转身,为文物保护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书写了新时代文物保护的精彩篇章。
礼泉县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聚焦县级文物保护领域的突出问题,扎实开展“寻访文物古迹、保护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专项活动。在行动过程中,该院创新采用“大数据建模筛查+ 实地走访核查”的双轮驱动模式,为文物保护装上了“智慧之眼”,实现了对文物安全隐患的精准锁定。
礼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分布广泛、类型多样,涵盖了古墓葬、石刻、碑刻等众多类别。由于保护力量分散,长期以来,“隐患发现难、风险研判慢”成为文物保护监管工作中的痛点。针对这一现状,礼泉县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以“数字检察”为突破口,精心构建数据模型,对可能存在隐患的点位进行精准标注,为实地核查提供了清晰明确的指引,随后,开展“全覆盖、拉网式”的实地核查工作,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存在隐患的角落。在实地核查过程中,检察干警依托无人机航拍、实地测量、拍照录像等多维度取证方式,全方位、多角度排查文物保护状况。经过全面排查,发现古墓封土流失、保护碑缺失、保护标识缺位等各类安全隐患,为后续的整改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依据。
基于前期核查结果,近日,礼泉县检察院组织召开专题磋商会议,通报隐患清单,督促相关行政机关落实整改工作,并全程跟踪监督,形成闭环管理,真正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手、整改不到位不收兵。
以数字赋能筑牢文物安全“防护墙”,是此次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中,礼泉县检察院探索“数字检察+ 公益诉讼+ 行政协同”文物保护模式的一次有益实践。从“人防”到“数防”,不仅仅是文物保护手段的技术迭代,更是守护理念的深度革新。
传统的“人防”模式,主要依赖“人海巡查”的被动防御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现监管盲区,难以满足新时代文物保护的需求;而“数防”模式则依靠“数据赋能”的主动预警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监测等技术手段,能够实时掌握文物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潜在隐患,实现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的转变。
礼泉县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推进文化“寻保传”专项活动,以数字技术为笔、法治力量为墨,精心书写文物保护的新篇章,让每一处历史遗存都能在数字的守护下清晰可见、用心珍藏、永续传承,让古老的文明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