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虎
新学期伊始,开学法治第一课是校园法治教育的重要起点,肩负着为青少年扣好“法治纽扣”的使命。在陕西,各地学校创新探索多元教学形式:邀请法官进校园搭建模拟法庭,用真实案例还原法律实践;组织学生走进法治教育基地,在互动体验中探知法治奥秘;借助动画短片、情景剧等,将抽象法律条文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这些形式让“法治第一课”摆脱刻板说教,也让三秦校园法治教育呈现因地制宜的生动局面。
拒绝“走过场”,法治教育需接“地气”。法治教育并非悬浮的理论宣讲,而是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践引导。若只追求流程完整,满足于“开了课、拍了照、发了稿”的表面成效,忽视学生认知特点与现实需求,法治知识只会沦为“左耳进右耳出”的无效信息。陕西地域差异明显,关中平原城市学校可聚焦网络安全、校园安全等贴近城市学生生活的议题;陕北学校可结合当地矿产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治理,融入相关法律知识;陕南秦巴山区学校可围绕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展开法治教学。唯有摒弃形式化设计内容,才能让法治教育走进学生生活,让他们感受到“法治就在身边”。
打破“按部就班”,法治课堂要有“新意”。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灌输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青少年认知习惯。陕西拥有丰富文化资源与红色基因,可将其融入法治教育:组织学生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在欣赏《唐律疏议》碑刻中探寻中华传统法律文化脉络;邀请延安时期革命先辈的后代,讲述革命年代法治故事,让学生在红色记忆中感悟“法治为民”初心;利用VR技术模拟校园纠纷调解场景,让学生沉浸式体验法律程序,掌握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些创新形式能让法治课堂“活”起来,更能让法治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立”起来。
立足“因地制宜”,让法治资源“活”起来。陕西作为文化大省与法治建设实践重要阵地,有海量可转化为法治教育的本土资源,如西安国际港务区涉外法治实践、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法治创新等。学校可邀请当地法官、检察官进校园,结合陕西本地典型案例“以案释法”;与社区、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参与法治实践活动,如参观西安知识产权法庭、体验基层派出所执法流程。将本土法治资源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法律运用,增强对家乡法治建设的关注与认同,培养他们参与社会法治实践的责任感。
开学法治第一课,作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重要起点,应打破单一化、模式化的局限,以百花齐放的姿态,为孩子们打开一扇认识法律、尊重法律、运用法律的大门。唯有拒绝形式主义、打破路径依赖、深耕地域特色,才能让开学法治第一课真正成为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