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青
“一开始说是免费体验,结果很快就开始卖课了,各种话术诱导你买。”72岁的李玲在老年大学上了几节课后,深感自己掉进了一个“连环套”,钱花了不少,但什么也没学到。近期,老年大学“坑老”现象频发。随着老龄化社会加速,老年大学备受青睐,但不良商家盯上老年教育,以“办老年大学”为幌子设消费陷阱。
这些不良机构“坑老”手段多样。招生宣传时夸大其词,比如号称有顶尖师资、丰富课程,实际师资无才、课程粗劣。更恶劣的是以高息回报为诱饵,诱使老年人交高额学费、会员费,或哄骗参与“投资项目”后卷款潜逃。
深究其背后的根源,监管缺失是主因。民办老年大学审批资质相关制度存在漏洞,对机构资金实力、师资配备、教学场地等关键资质审核不严,准入门槛缺失,致使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机构混入。同时,老年教育领域法律法规不完善,存在监管空白与模糊地带;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面对违规行为相互推诿,监管乏力,给不法商家可乘之机。此外,老年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弱,辨别是非能力不足,容易被不法分子的花言巧语迷惑。
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数据,截至2023年4月,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学校)虽已达7.6万所,学员2000多万人,但仅能满足8%左右老年人的需求 ,巨大的市场缺口为各类民办机构进入老年教育领域提供了机会。这本是扩充教育资源的好事,可市场需求良莠不齐,不法分子嗅到“商机”,企图在这片市场分一杯羹,不惜以欺诈手段骗取老年人钱财,破坏了整个老年教育市场的生态。
要彻底整治这一乱象,需要完善老年大学(学校)审批资质、审核制度,提高准入门槛;强化监管力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加强对老年人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和维权意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净化老年教育市场,让老年大学成为老年人充实自我、享受晚年的温暖港湾,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
老年大学绝非商家肆意敛财的工具,这是不容触碰的底线与社会共识。治理这一乱象,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完善,更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切断利益链、筑牢监管防线,才能还老年教育一片“清净”,让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