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朱青华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官常常面对各种复杂棘手的案件,但只要秉持公正、严谨的态度,用心倾听当事人的声音,用专业知识解开他们的‘心结’,就一定能够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8月8日,西安市灞桥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永奇向记者说起一件化解不服专业伤残鉴定结果的案件时,感慨道。
事情得从2019年夏末的一个清晨说起,灞桥区一家杂货铺内传出激烈争吵声,打破了街道的宁静。45岁的毛某力与前妻的哥哥常某岗,因几句口角争执,从推搡升级为厮打。监控视频显示,常某岗不慎滑倒跪地,毛某力趁机朝其胸口猛踹两脚,随后俯身将其压制在地,直至民警赶到才松开。
半个月后,当鉴定意见书送到毛某力手中时,他惊愕万分,当场跳了起来:“我就踢了两脚,怎么可能断了五根肋骨?这鉴定肯定有猫腻!”常某岗的诊断报告上赫然写着“右侧第2-6前肋骨折”,构成轻伤二级,这意味着毛某力或将面临刑事处罚。
2020年11月5日,西安市公安局灞桥分局以毛某力涉嫌故意伤害罪,移送灞桥区检察院审查起诉。毛某力揣着鉴定书,来到灞桥区检察院向检察官反映:“我承认动手不对,但这伤也太重了,我不服气!”承办检察官苏涤看着他说话时满脸涨得通红,深知这起案件的难点不在于事实认定,而在于那份让当事人难以信服的鉴定意见书。
“您先坐下喝口水,咱们慢慢聊。”苏涤递给毛某力一杯温水,待他情绪稍缓后,翻开卷宗问道:“您觉得伤势过重,是觉得力度不够?还是怀疑骨折的原因?”
毛某力梗着脖子回答:“我一个普通人,哪懂这些?但我就是不信!”苏涤没有急于反驳,而是耐心记下了所有疑问:踢打的位置、力度,常某岗倒地时的姿势,甚至追问了厮打时双方的具体动作。
送走毛某力后,苏涤立刻联系了办公室技术负责人:“当事人的质疑不能回避,得让专业来说话。”他与办公室技术干警王立山一同委托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技术部,并多次对接协调时间。
2021年11月16日,西安市人民检察院技术部邀请了省公安厅、省检察院、市检察院、市法院的法医,以及西安交大第二附属医院的影像专家,就被害人常某岗的损伤程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
会议室里,专家们围坐在监控录像前,一帧一帧仔细查看,常某岗跪倒时身体前倾的角度、毛某力踹击的位置、按压时上半身的发力点,都被反复推敲。影像专家指着CT片上的骨裂纹路说道:“这些新鲜骨折的形态,与外力撞击、压迫的方向完全吻合。”
苏涤特意请毛某力旁听了部分讨论。当专家用模型演示“肋骨在屈曲姿态下受力易骨折”的原理时,他紧绷的肩膀逐渐放松了下来。最终,所有专家一致认可了原鉴定意见。检察官和技术干警趁热打铁向毛某力释法说理:“您看,这么多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法律认的是证据,而不是主观臆断。”最终,毛某力心服口服地接受了鉴定意见。2021年11月19日,灞桥区法院采纳了检察机关的指控,以毛某力犯故意伤害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又三个月。
虽然案件已经过去3年多,但意义深远。在灞桥区检察院近期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这起案例作为典型进行交流。“技术为桥,情理为舟。办理这类案件,就像在当事人和专业结论之间搭一座桥。”苏涤谈及此案时表示,“技术性证据往往是案件的‘死结’,当事人看不懂、不理解,就容易心生疑虑。这时候不能光拿鉴定书‘压人’,得把专业门槛拆掉,用他们能听懂的话、看得见的证据来说理。”
灞桥区检察院邀请多方专家“会诊”,不仅是为了确保结论的准确无误,更是为了让当事人感受到司法的严谨——对每一个疑问,他们都认真对待。“毕竟,法律的公正不仅要体现在判决书中,更要走进当事人的心里。就像这起案件,最终判决生效时,他虽有遗憾,却再也没说过‘不公’二字。”张永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