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6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骆云桥:情系百姓的办案标兵

  骆云桥在安康中院召开的全国模范法官骆云桥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专题报告。 通讯员 马小松 摄

  本报记者 陈洪钧 通讯员 赵景丽

  旬阳市人民法院法官骆云桥30余年如一日坚守在基层法院,办理案件3120件,参与调解案件1510件,所办案件无一起超审或错案,曾先后获得“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

  “全省政法机关开展的‘学英模、见行动、立新功’主题实践活动,让我对英模精神的感悟愈发深刻。身为法官,我不仅深入学习英模精神的内涵,而且还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笃行实干的动力,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用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使命。”8月12日,骆云桥说。

  把为民刻在骨子里

  “骆法官我认识,我相信他!”旬阳法院里,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群众对“全国模范法官”骆云桥的深深信赖。

  1月15日,甘溪镇一户农家小院里暖意融融。在骆云桥的护送下,10岁的张小某扑进爷爷奶奶怀中,久违的团聚让冬日充满温情。这源于一起僵持近2年的执行案:2022年父母离婚后,张小某随母亲李某生活,父亲张某因探望权受阻拒付抚养费,双方剑拔弩张。

  李某怕孩子受委屈坚决不让探望,张某则盼老人能多见见孙儿。法官晓之以理,耐心劝解。当提到由骆云桥护送孩子去见爷爷奶奶时,李某当即松口。一路上,骆云桥对孩子“宝妈”般的关爱,让孩子对他倍感亲近。孩子与爷爷奶奶团聚后,李某主动承诺会定期带娃探望,纠纷圆满化解。

  骆云桥始终秉持“用心理解、用情感化、用法规范”理念,将“情、理、法”融入每起案件。在他办案过程中,法律不再是冰冷条文,而是带着温度的解纷钥匙,赢得了群众争相求挂他的“专家号”。

  把担当落在行动上

  “在办理案件中,我们既要把案件妥善处理好,还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达到事心双解。”这是骆云桥常说的话。

  2014年,老郭和小李签下建房合同,约定老郭供料,小李承包劳务。2015年房屋建成后,双方因质量和尾款结算问题产生矛盾,此后8年都没能解决。小李无奈诉至法院。受理案件后,骆云桥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情况。他深知这类邻里纠纷若处理不当,会让矛盾进一步激化。  

  诉前调解时,老郭坚称房屋质量有问题,拒绝支付尾款。双方分歧很大,调解陷入僵局。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骆云桥没有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多次到现场勘查,确定施工面积及剩余劳务费金额。庭审后,他再次组织双方调解,从法律层面,耐心向双方讲解举证责任、诉讼风险;从情理角度,引导他们算好“时间账、经济账、人情账”,但双方仍未达成共识。骆云桥没有放弃,最终,经过4次调解,双方被他的坚持和真诚打动,达成协议并当场履行。这起长达8年的纠纷圆满化解。

  多年来,骆云桥用耐心、细心和真心,努力实现案结事了,用担当诠释着法官的职责与使命。

  把初心印在岁月里

  扎根基层法庭的24年里,骆云桥带领法庭干警走遍了辖区65个村(社区)的沟沟坎坎。他对每一个村庄情况都了如指掌。当发现有许多纠纷是因为群众法律知识不足而引发时,骆云桥和同事们用方言土语总结撰写了《诉讼温馨提示》《致当事人的一封信》等普法材料,为当事人依法诉讼提供指导和帮助。

  2019年6月,骆云桥调入旬阳市人民法院机关工作。他组建了“骆云桥审判团队”,总结基层审判经验,积极参与疑难信访案件处理,以“四心六步调解法”履行审判职能、融入基层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防范和实质化解。

  “工作等不得、闲不得,更靠不得。”骆云桥针对基层普法实际情况,创新开办“法治夜校”小讲堂,在群众家门口用家常话解读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法律条文。他牵头组织开展访民情解民忧“走百村访千企入万户”等专项行动,以优质司法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穿上法袍的那天,骆云桥就在日记本上写下:“要让山坳里的每盏灯,都亮在法理的屋檐下。”30余载寒来暑往,从青丝到白发,骆云桥踏遍千沟万壑,始终用初心和担当践行着这句誓言。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看到老百姓通过法律途径从困境中走出来、从烦恼中走出来,开开心心地生活,就是我义无反顾坚持到底的理由。我将带着初心在守护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步履不停。”骆云桥坚定地说。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理论
   第04版:公安
   第05版:综合
   第06版:法院
   第07版:检察
   第08版:副刊
七兄妹的“亲情账”算清了
汉中南郑 “柔性司法”力促“破镜重圆”
群众身边的“移动派出所”
图片新闻
岐山释法明理促执行
骆云桥:情系百姓的办案标兵
蒲城情理法融合解心结
渭南华州专项行动推进涉金融案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