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张建锋 通讯员 吴白尘)8月5日,渭南市蒲城县人民法院在一起执行案件的家访工作中,既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法结”,又温情解开了双方的心结。
该案为一起标的额20000元的民间借贷纠纷,因被执行人张某逾期未履行还款义务,申请执行人刘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官依规前往张某家中,本拟依法采取强制措施,督促其履行案款。然而,当张某的家门打开时,浓烈的中药味扑鼻而来,室内景象更让执行法官意外:张某蜷缩在床上,面色苍白,伴随剧烈咳嗽,床头则堆满药盒。经其家人告知,张某近期突发重病,已丧失劳动能力,全家生活陷入困顿。
面对这一情况,执行法官迅速调整执行策略,一方面温和安抚张某情绪;另一方面,迅速拨通申请执行人刘某电话,详细说明张某的病情与家庭困境,并提议进行现场和解。不久后,刘某抵达张某家中,目睹张某卧病在床的艰难状况后,原本坚决的态度逐渐缓和。执行法官敏锐捕捉到这一契机,随即开展调解,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从情、理、法等多角度反复沟通。最终,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刘某同意减免部分债务,剩余款项允许张某分期偿还。至此,这起执行纠纷,在病榻前实现“破冰”。
此次执行工作,始终贯穿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执行法官通过深入家访精准掌握被执行人实际困境,以灵活调解替代强硬措施,既保障了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在分期履行中得以实现,也为陷入困境的被执行人一家保留了喘息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