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鑫
八路军战士手持AK47和无人机,飞檐走壁、刀枪不入,一个人就能徒手撕碎坦克……在信息飞速传播的数字时代,微短剧已成为大众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但部分抗战微短剧过于追求所谓的戏剧效果,配以“穿越抗战”“开挂神技”的离奇剪辑,将抗战叙事简化为单人通关的胜利“爽感”。在这些作品中,我方角色被赋予超人般的能力,而敌方则被塑造成呆萌的形象,集体“降智”,战争的艰难险阻被弱化,民族记忆被消解。这种套路化的制作方式,不仅违背了历史真实,更伤害了广大观众的情感。
今年,正值抗战胜利80周年,不少创作者将目光投向抗战题材微短剧,通过这一新兴形式传承历史记忆,弘扬民族精神。然而,却有部分作品为追求“爽感”和商业利益,罔顾历史真实,恣意编造情节,引发了广泛争议。为此,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发布了《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为抗战类微短剧创作划定出清晰红线。
抗战胜利是无数先烈用意志、信仰和牺牲换来的,将这一段厚重历史包装为“现代技能碾压战场”的叙事场景,无疑是对历史的误读。部分作品打着弘扬民族精神的旗号,却在细节中不断架空历史逻辑、稀释红色内核。这种消解了历史的真实性和厚重感的创作趋势,可能误导青少年对历史的认知,必须引起行业的高度警觉。
微短剧作为一种新兴的文艺形式,有责任也有能力在传承历史、弘扬主流价值观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如何以短而精的语态讲好严肃题材、将主流价值与当代表达有效融合,是摆在微短剧行业可持续发展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此次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抗战题材微短剧的管理提示》,正是对行业问题的及时回应。杜绝虚假历史设定、低俗剧情编造与伪主题创作,不仅是对创作者的要求,而且是对整个行业生态的重塑。
值得庆幸的是,主管部门已持续加强对微短剧行业的政策引导与内容治理。自2022年以来,国家广电总局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围绕题材导向、内容审核、平台运营等环节,不断完善行业规范体系,用持续的制度更新,守住内容底线,推动微短剧向更具社会价值和表达深度的方向发展。
抗战历史不容戏说,先烈们的牺牲和奉献应当得到敬重与铭记。抗战题材微短剧创作应以敬畏之心对待历史题材,让微短剧真正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正能量的有效载体,让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