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法润仁村 善治生辉

  本报记者 张大鹏

  9月的镇巴,秋意渐染,大巴山间的乡村静谧而耀眼。仁村镇,这个镶嵌其中的小镇,果香四溢,洋溢着田园诗意与蓬勃活力。镇政府旁的法治文化广场如一颗璀璨明珠,折射出乡风文明与干群务实的精神风貌,成为“五个镇巴”建设的生动缩影。

  筑牢阵地 法治根基稳扎根

  仁村镇位于镇巴县西南部,徐家河穿境而过。近年来,该镇紧跟县委、县政府部署,以党建为引领,将法治文化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

  新建的法治文化广场是法治建设的重要阵地。“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治观念”的标识牌醒目矗立。40米长的法治文化墙、10块宣传栏、4块双面法治故事宣传牌,图文并茂地展示法律知识、法治理念以及古今法治故事,还专版推介了3名“镇巴县见义勇为先进个人”的典型事迹。

  广场宣传主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风廉政、文明执法、移风易俗四大篇章展开,设有民法典、反邪教、网络安全等六大法治主题专区,兼具艺术美感。这里不仅是村民休闲健身之所,更成为推进基层法治建设、涵养文明新风的关键窗口,为乡村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气息。

  “县司法局与镇政府共同打造的法治文化广场,对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强化了全镇的自治、法治、德治意识,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及农业农村工作高质量发展。”仁村镇党委书记唐朝兵感慨地说。

  培育思维 乡村治理添活力

  培育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法治思维和行为方式是法治文化的核心要义。仁村镇持续推进“法治”“仁义”“道德”深入人心,涌现出诸多见义勇为的先进典型。

  1月18日,庄房村村民罗某驾车坠河,车内4人危在旦夕。村民郝林君毫不犹豫从3米多高的河坎跃入冰冷河水救人。5月2日,庄房村安置点金某家中煤气灶起火,煤气罐泄漏。村民赵勇和郝林文第一时间冲进浓烟弥漫的房间,迅速断电、灭火施救。他们的善举,诠释了仁村人的淳朴品格,为基层治理注入温暖力量,引发社会强烈反响。

  广场上、院坝里,干部与群众围坐一起,坦诚沟通。从安全饮水到医疗保障,从邻里纠纷化解到法律政策解读,他们在畅所欲言中找到解决方案。今年以来,仁村镇已召开院坝会35场次,解决民生问题40余件。

  此外,仁村镇推广普及“法治+”行动,总结出“四心”工作法联动破解矛盾纠纷。用“耐心”倾听家长里短,干部主动走村入户,打开群众心结;用“公心”邀请乡贤化解积怨,发挥老党员、退休干部等“乡贤”“法律明白人”的作用;用“匠心”明理释法,以典型事例教育引导;用“爱心”汇聚力量,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队为中小学生开设暑假课堂,提升家长学生的法治及安全意识。

  围绕“法惠仁村”普法品牌打造和信用村创建,县检察院等驻村帮扶工作队弘扬“枫桥经验”,成立法治小分队,送法入户进企业,与镇综治中心形成矛盾纠纷依法联调协作机制。全镇信用建档率94%,创建信用村4个,今年排查调处矛盾纠纷21件,调解成功率100%。

  文明赋能 乡村振兴启新程

  “我们既要抓村经济效益和高颜值,也要搞好乡风文明建设,用优秀文化赋能乡村治理。”仁村镇庄房村党支部书记汪勇的话道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

  “党建+产业”双轮驱动,为仁村镇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该镇依托适宜的自然条件,发展青花椒、中药材、小杂果种植等特色主导产业。目前,全镇建有规模化青花椒基地2个、小杂果基地6个,产品远销省内外,小产业撬动了大市场。

  打造“仁人微讲堂”品牌,让党的声音深入人心。仁村镇组建以领导干部、模范、教师、“土专家”等为骨干的宣讲团,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乡音土话”开展宣讲。2024年以来,已开展微宣讲120余场次,受众超2000人次。

  培树文明新风是仁村镇的一大亮点。全镇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五好家庭”等选树活动,推选出镇级先进典型39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推进移风易俗,实施“文明积分”制度,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遵守村规民约等行为量化积分奖励,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同时,该镇丰富文化供给,组织开展文艺演出、电影放映、义诊义剪等志愿服务活动42场次,还举办“丰收节汇演”“村晚”等活动,展现出新时代农民的风采。

  如今,让乡村有魂,让文明有礼,让诚信有价,让红色精神永续传扬已成为仁村镇上下的共识。法治文化的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润泽着这片土地,让仁村变得更加富裕、和谐、美丽。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关注
   第04版:检察
   第05版:公安
   第06版:综合
   第07版:说法
   第08版:副刊
小清单激发大作为
抗战微短剧需敬畏历史
图片新闻
渭南提升护校安园
法润仁村 善治生辉
铜川政务数据共享法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