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涉水安全 防范莫疏漏

  本报记者 惠亚洲 通讯员 贾俊芳

  “救命啊!”一声撕心裂肺的呼救声刺破了黄昏的宁静。7月25日晚,家住西安市高陵区的惠女士突然发现正在渭河边玩耍的儿子落水后,立即大声呼救。

  呼喊声中,一道身影如离弦之箭率先冲入水中。

  随后,彭志龙、李文吉、韩振启相继跃入汹涌的河水。岸上无数手臂伸向水面,无数颗心悬在浪尖。

  在众人合力之下,落水男孩被托举出水,回到母亲颤抖的怀抱。然而,当人们急切搜寻那第一个跃入水中的身影时,渭河只余下沉默的波涛——英勇救人的李静毅被激流吞噬,再未归来。

  渭河畔的悲剧只是夏日残酷剧本中的一页。

  当暑气蒸腾,郊外无人看管的河流、水库便成为孩子们眼中天然的游乐场。然而,清凉的水波下,潜藏着致命陷阱。隐蔽的漩涡、深浅莫测的淤泥和湿滑陡峭的岸坡,都在伺机而动。据统计,我国每年溺水死亡人数约5.7万人,其中少年儿童占比高达56%。在远离安全防护的“野泳”之地,一次忘情的嬉水,便可能踏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更令人痛彻心扉的是紧随落水者之后,因情急施救而一同消逝的年轻生命。当同伴在水中挣扎,岸上的少年们常被本能驱使,未经思考便扑向险境。他们或试图徒手拉拽,或不顾自身水性如何便跃入激流。这热血的义举往往成为更大悲剧的起点。

  “未成年人缺乏救援技能与体力,极易被惊慌的溺水者拖拽纠缠,从而遇险。”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科学施救的“叫叫伸抛”原则,即大声呼救,寻求大人帮助,拨打110、119、120等急救电话,在保证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将树枝、木棍、竹竿等递给落水者,将救生圈、水桶、球类或长绳等抛给落水者。在湍急的水流前,勇气若没有科学的指引,便只会带来加倍的伤痛。

  回望渭河那个傍晚,惠女士短暂失去对孩子身影的追踪,便酿成一生无法愈合的创口。这并不是个例,许多家长心存侥幸,以为“只是片刻”“就在眼前”,却不知危险往往在视线移开的须臾降临。

  “觉得水边凉快,没想过会出事”“就低头回个消息的工夫”“觉得水浅应该没事”……一些带孩子在水域活动的家长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表示。

  “监护缺失是溺水事件的首要因素。”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许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以为站在岸边就是监护。实际上,开放式水域需要视线不离开孩子1秒,且保持3米内的可及距离。”

  陕西省应急管理厅相关负责人建议,青少年需牢记“六不”“两会”“四知道”原则:不私自下水游泳,不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不熟悉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发现险情会相互提醒、劝阻并报告,会基本的自护、自救、报警求助方法;全体家长要尽好监护责任并做到知去向、知内容、知同伴、知归时。同时,青少年要掌握“叫叫伸抛”救援口诀,将科学施救意识刻入本能;家长需建立“一臂距离”监护原则,在水域边保持与孩子触手可及的距离,避免使用手机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为不同年龄段儿童配备合格救生设备;社区与学校需在暑期前开展安全教育,提升未成年人自救能力。

  夏日“野泳”的致命诱惑、监护缺失留下的空白,皆如水中沉石,清晰可见。该如何堵住吞噬生命的缺口?需要家人永不松懈的守护目光,需要管理部门筑牢水域安全的堤坝,需要全社会将科学救援的常识深植人心。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理论
   第04版:专刊
   第05版:专刊
   第06版:综合
   第07版:公安
   第08版:聚焦
省公安厅交通管理总队公布7月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
涉水安全 防范莫疏漏
西安开展涉路施工围挡排查整治专项行动
陕西机场公安全力保障暑运出行秩序
图片新闻
聚力施策提升监管效能
商洛举办文化“寻保传”办案故事分享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