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姝彤
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陕西省作为西部重要省份,民营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2025年3月18日公布的2024年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陕西省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1758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9.5%,较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近50%的GDP,体现出民营经济在陕西省的韧性和活力,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法治能够为民营企业提供明确的规则指引和稳定的制度预期,帮助企业规避经营风险,增强投资信心。同时,法治能够有效规范政府行为,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保障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资源获取、产权保护等方面享有平等地位。法治亦能够通过公正高效的司法救济,及时化解涉企纠纷,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增强企业发展的安全感和获得感。因此,进一步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立法、规范执法、公正司法,是保障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完善制度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陕西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领域的立法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等上位法精神,结合本省实际,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民营经济法治保障体系。例如,陕西省先后制定了《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规章,明确了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公平竞争、融资支持、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权利义务,进一步细化了政府部门职责,规范了涉企行政行为。通过不断完善立法体系,陕西省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制度指引和稳定的法律预期,有效增强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信心。
规范行政行为,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
在执法层面,陕西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推进涉企执法规范化建设,努力为民营企业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一方面,陕西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即行政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严格规范涉企执法行为,防止执法随意性和选择性执法,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另一方面,陕西省积极探索包容审慎监管模式,自2022年起连续3年出台《陕西省市场监管轻微违法行为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对民营企业轻微违法行为以教育整改为主,避免“一刀切”式执法,减轻企业负担。此外,陕西省还建立了涉企执法检查备案制度和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进一步提高了涉企执法的透明度和企业参与度。通过规范执法行为,陕西省有效降低了民营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强化产权保护,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司法是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防线。近年来,陕西省各级司法机关积极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不断强化对民营企业产权和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力度。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陕西省司法厅与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深化协同保护 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健全合作机制,加快构建便捷高效、严格公正、公开透明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为推进西部示范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其明确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严格区分经济纠纷与刑事犯罪,防止利用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切实维护民营企业财产安全。优化涉企诉讼服务,陕西省各级法院普遍设立涉民营企业案件“绿色通道”,推行网上立案、在线调解、远程庭审等便民措施,提高诉讼效率,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此外,2024年10月,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从全省法院2019-2024年审执结的案件中,组织评选出7件具有代表性、社会反响好的典型案例,并发布《陕西法院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典型民商事案例》。这几起典型案例发挥着人民法院裁判引导企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的示范作用,为进一步防范企业经营法律风险、营造良好营商法治环境提供司法保障、贡献司法力量。通过强化司法保障,陕西省有效维护了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安全感和获得感。
陕西省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离不开法治力量的坚实护航。要持续以法治之力,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让民营企业在三秦大地上更加安心创业、放心投资、专心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