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青
8月14日,采访王椰林时,他在“山里娃爱心之家”里忙个不停。一会儿查看孩子们的作业本,一会儿张罗着给孩子们盛饭。手机在口袋里响个不停,“准是哪个娃又来报喜了。”他笑着掏出手机,电话那头传来清亮的声音:“王爸,我9月份准备去实习了!”
“王爸”这个称呼,在延长县的山坳里传得很远。采访时,偶遇一位曾受王椰林帮助的孩子奶奶。老人攥着我的手,眼眶泛红,声音哽咽:“这样的警察,咱打心底里敬佩!”
29年前,他从窗外的那双眼睛开始,一点点把温暖播撒在延长县的沟沟壑壑里。那时的他或许也没想到,一粒善意的种子,会在黄土坡上开出灿烂的花。
有人问他:“警察干这些算不算‘不务正业’?”王椰林总是斩钉截铁地说:“警察是群众勤务兵!服务百姓就是担当!”在他看来,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回报,而是希望这份爱能像火种一样,在孩子们心中点燃,然后传递下去,温暖更多的人。就像彩亮,如今在安徽成家,每年都带着孩子回来,给新的娃们讲“王爸”的故事。
采访时,最让我动容的是11岁熙熙捐献眼角膜的故事。当王椰林讲到熙熙在病床上用微弱的声音说“我也想帮别人”时,他突然别过脸去。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他的“山里娃的小店”能有1980个回头客,为什么145名“爱心家长”会自发加入,因为爱是会传递的,就像黄土坡上的草籽,只要落了地,总会冒出绿芽。
在“山里娃希望之家”有一面贴满照片的墙。穿警服的王椰林被孩子们围在中间,有的挽他胳膊,有的搂他脖子,一个个笑得露出豁牙,眼睛亮得像星星。
授旗仪式那天,看着11支志愿小分队齐刷刷敬礼,看着王椰林把那面鲜红的旗帜攥得紧紧的,忽然想起彩亮说的:“他是我爸,没他就没我今天。”从窑洞外那双眼,到漫山遍野的“爱心墙”;从一个人的善念,到一群人的行动——黄土坡上的这场“爱心接力”,早已跑出了最动人的轨迹。
黄土高原的风吹白了王椰林的鬓角,却吹不散他眼里的光。我知道,他们的故事还没完。就像王椰林说的,只要有人接着跑,温暖就永远不会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