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爽
9月4日,走进上海锦天城(西安)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政的办公室,一份刚收到的聘书静静躺在案头——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首届“企业出海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这位深耕涉外法律服务10余年的律师,望着聘书上烫金的字迹,激动地说:“陕西对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视,就像给出海的船装上了导航,让陕企闯世界更有底气!”
近年来,陕西省司法厅以“顶层设计+校地联动+实践赋能”的系统思维,以培养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为目标,将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作为法治陕西建设的“先手棋”,按下“加速键”,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提供坚强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构建“四梁八柱”体系
筑牢人才培养根基
8月8日,陕西省司法厅涉外法治工作处挂牌满1周年。1年来,在省司法厅的统筹推进下,全省涉外法治工作体系和能力建设持续加强,涉外法律服务更加精准高效,涉外法治工作队伍进一步壮大,陕西涉外法治工作迈出新的步伐。
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为此,陕西以“制度+平台+人才库”为抓手,构建起全链条培养体系。
6月,陕西设立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涉外法治协调小组,推动全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
在此基础上,一系列政策文件密集出台:《陕西省新时代法治人才培养工作举措》《关于进一步加强涉外法治工作的若干措施》……从顶层设计到操作细则,构建起“目标明确、路径清晰、责任到位”的制度框架。
制度落地,关键在“人”。陕西以“人才库建设”为抓手,打造涉外法治人才“蓄水池”:陕西省委依法治省办组建52人省级涉外法治人才库,涵盖立法、司法、律师、公证等领域;指导省律师协会建立273人涉外律师领军人才库,其中28人入选司法部“千人计划”、23人进入全国律协涉外人才库;全省具有涉外法律服务资格的公证员165人,占公证员总数的27.5%,西安仲裁委选聘137名具有涉外法律、经济贸易等专业知识的港澳台和外籍人员担任仲裁员。这些数字背后,是陕西对涉外法治人才的“精准画像”与重点培育。
从“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加强涉外法治建设”专题培训班到涉外法律服务人才“引领计划”培训班,从涉外公证业务特训到国际仲裁模拟实战,陕西通过一个个不同角度不同站位的课程,实现了涉外法治人才能力培养提升全覆盖。
“今年,参加了香港普通法与争议解决实务培训后,进一步提升了涉外法律服务的实战能力。”陕西至正律师事务所涉外律师刘妍一边说,一边翻出手机里的案例笔记,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培训中学习的证据链梳理技巧。
厚植高校育人沃土
激活人才培育动能
“我们需要法律服务机构及律师对项目涉及的法律环境、政策法规、合作伙伴背景等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评估潜在的法律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8月21日,在全省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工作座谈会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对于企业目前需求的涉外法治人才提出期望。
企业的实际需求,是人才培养的方向。
为更好立足国家涉外法治建设需求,培育高素质法律人才队伍,陕西依托17所高校法学专业、3所国际法学重点学科的资源优势,推动高校与实务部门“双向赋能”。
西北政法大学开设“涉外法治人才实验班”面向全国招生,实行“3+1+2”本硕贯通培养,实施“双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位校内导师、一位校外实务导师。同时,学校会同共建单位联合选拔、推荐、资助学生到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高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开展产学融合,推进协同育人。西安交通大学联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西安仲裁委员会开设国际仲裁法律硕士项目,培养懂规则、会实操的复合型人才。西北大学与陕西云德律师事务所共建“国际律师学院”,定向输送涉外法律实务人才……
打造高水平的法律人才队伍,不仅需要理论水平的支撑,更需要法律实践的锤炼。
锦路安生律师事务所相关负责人说:“作为西北政法大学签约涉外法律人才培养基地,我们每年接收研究生实习,参与律所涉外法律业务,从实战中验证理论,目前已经有学生参与陕企‘出海’的部分实务工作。”
除了高校“主阵地”,仲裁机构也成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练兵场”。西安仲裁委员会与西北政法大学联合举办“西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竞赛,吸引国内外400余支队伍参赛,8万余人次观赛。
“通过模拟联合国仲裁庭、处理涉‘一带一路’货物买卖纠纷等场景,学生不仅熟悉了国际仲裁规则,更培养了跨文化沟通能力。”西安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西安仲裁院院长徐文新说。
发挥人才专业优势
护航企业“出海”发展
随着涉外法治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陕西涉外法律服务能力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今年年初,陕西某能源型企业与国外某企业在签订买卖合同后,因货物迟延交付、质量瑕疵等问题发生纠纷。双方多次协商无果,经中国国际商会陕西调解中心涉外经验丰富的调解员依法耐心调解后,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双方继续开展深度经贸合作。
“我们与省贸促会建立涉外法治工作联系制度,统筹省内法律资源,组织具备涉外法律服务能力的法律服务机构和律师主动为省内外向型企业提供服务,帮助企业了解掌握国际经贸纠纷解决规则、健全管理体系,不断提升涉外法律服务质效。”陕西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陕西以“法企对接”机制为纽带,组织涉外律师、仲裁员深入陕汽、隆基绿能等龙头企业,提供“合规体检”“风险预警”等服务,累计开展“送法入企”“法律服务会客厅沙龙”等活动2000余场,服务市场主体10万余家,办理涉企案件2.9万件、涉及金额536亿元。
在具体实践中,涉外法治人才的“硬核”能力不断凸显。
省高院审理的陕西某企业塔吉克斯坦子公司涉合同纠纷案,是我国首例适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法律作出判决的涉外商事案件,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典型案例交流介绍。
省检察院部署开展铁路安全环境治理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专项检察监督活动,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涉外检察案件。
西安仲裁委员会2023年发布中英文双语仲裁规则,引入临时仲裁、第三方资助等22项国际通行制度,2024年作出国内首例早期驳回裁决书,为陕西省自贸区提升区域对外开放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陕西云德律师事务所律师丁睿获乌兹别克斯坦大使馆“年度优秀领事保护与协助志愿者奖”。这不仅是对个人专业能力的肯定,更是对陕西涉外服务水平的认可。
“以前企业走出去最怕法律盲区,现在有了这些涉外的‘法律明白人’,我们‘出海’更有底气了!”西安爱菊粮油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从顶层设计的“四梁八柱”,到校地协同的“精准滴灌”,再到“出海”企业中“真刀真枪”拼出的成绩,陕西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已结出累累硕果。站在新的起点,陕西司法行政系统正以更开放的视野、更创新的机制培养出更多的涉外法治人才,为陕西乃至全国的涉外法治建设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