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版面: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点击下载

“三全”机制绘就安商护企新图景

  本报记者 姜争民 通讯员 张黎

  在古城西安南郊,长安区正以法治之力,编织一张护航企业发展的安全网。今年以来,长安区政法系统紧扣全市政法机关“两行动、两措施”核心部署,充分发挥综治中心基层治理“主阵地”功能,以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为导向,创新构建“全链条解纷、全过程服务、全方位保障”的“三全”工作机制,为这片热土上的企业撑起一片法治蓝天。

  织密矛盾化解的“经纬线”

  “以前遇到纠纷,我们总是四处奔波,现在有了综治中心,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9月12日,长安区某企业负责人李群说。

  走进长安区综治中心,一张四级分层过滤纠纷解决体系“作战图”跃然眼前。这里,是长安区政法系统化解企业矛盾纠纷的“智慧大脑”。

  行政监管前端分流,是这道“防护网”的第一道关口。“四调联动”是中坚环节,延伸触角,发现纠纷隐患,对简易纠纷即刻调解,复杂纠纷则精准分流至后续环节。天平商事调解机构则是这张网中的“关键节点”。他们凭借灵活的机制和丰富的商业资源,快速对接纠纷双方,推动达成和解。

  “我们曾遇到一起涉及百万货款的纠纷,在僵持不下时,区综治中心组织各方调解力量和专业律师组成的调解团队介入,通过多次沟通协商,最终促成了和解。”李群回忆起那次经历,仍感慨不已。

  司法裁决,是守住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对于达成调解协议的,可申请快速进行司法确认;未调解成功的,区法院依法启动快立快审快处程序,确保每一起纠纷都能得到公正处理。

  据统计,天平商事调解机构入驻以来,已成功调解598件纠纷,为企业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

  打造企业发展的“加速器”

  在长安区,政法机关不仅是矛盾纠纷的调解者,更是企业发展的护航者。他们通过事前问需、事中跟进、事后反馈的全周期服务模式,全方位助力企业运营发展。

  “公安长安分局的‘进建商’活动,让我们有机会走进警营,反映企业周边的交通和经营需求。”某制造企业负责人张海银表示,这一活动为企业和警方搭建了沟通的桥梁。

  长安区司法局组织的法律助企座谈会,更是让企业家们受益匪浅。“我们企业在注册商标时遇到了一些问题,驻企法律顾问和律师现场为我们解答,还提供了很多合规管理的建议。”张海银感激地说。

  在企业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更是全程跟进服务。公安长安分局在企业扩建、新项目上马前期,提前介入了解需求,提供政策咨询和上门服务;区法院在产业园设立“法企佳”法治助企工作驿站,法官定期入驻,面对面答疑解惑。  

  项目完成后,长安区政法系统还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企业反馈,不断优化服务。交管长安大队针对企业反映的停车难问题,实地勘查后补充施划了349个占道车位;区检察院开设“企业法治门诊”,联合多部门每月固定接访,为企业排忧解难。

  构建法治营商的“安全区”

  产权保护、信用修复、环境优化……长安区政法系统从多个维度发力,打造企业法治护盾。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长安区整合司法、执法资源,加大侵权打击力度。区检察院办理盗版图书案时,首创“公益赔偿+社会修复”模式,既惩罚了侵权人,又修复了社会关系;区法院通过巡回审判点、专家咨询等模式提升审判专业性,为涉企知识产权案件提供高效、专业的司法保障。

  “我们的品牌曾遭遇假冒注册商标的侵害,区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保护了我们的品牌信誉。”某知名酒企经理王栋说。

  在信用法治修复方面,长安区探索建立企业信用修复和正向信用激励机制。对于主动履行债务、积极纠错的企业,区法院等部门严格审查后出具信用修复证明,帮助企业重返市场竞争正轨。

  “这份信用修复证明,让我们重新获得了信贷和招投标资格,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一家曾因失信而陷入困境的企业负责人赵某说。

  在法治环境优化方面,长安区持续深化政法领域“放管服”改革。交管长安大队在政务中心引入车驾管业务、自助体检机等服务;区检察院设立涉企案件专门窗口,实行“三优先”机制,压缩办案周期;区法院利用陕西移动微法院等平台,为网络经营者提供“网上事网上办”服务。

  展望未来,长安区政法系统将持续优化和完善“三全”工作机制,聚焦企业发展新需求、新挑战,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升保护效能,以更坚定的决心、更务实的举措,为企业在长安区安心经营、蓬勃发展保驾护航,奋力书写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标题导航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综合
   第04版:平安
陕西交警:疏导排险 保障安全
陕西: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赋能聚力
西安高新东大派出所筑牢防汛安全网
“三全”机制绘就安商护企新图景
铜川交警暴雨中全力保畅通
让预制菜“透明”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