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要做对,是你的价值追求;案结事了,是你的司法信条。你心系群众,头顶天平,手握法槌,肩扛道义,说事有情理,判案有公义,把神圣职责与庄严使命做成了人生的底色,把公正司法的亮光照进了大山深处,用满腔热情浇灌着无悔人生。】
从基层人民法庭到旬阳市人民法院,30多年间,为了办好每一起案件,法官骆云桥走遍了辖区的山岭乡村、田间地头,也从一个年轻帅小伙变成了黑脸山里汉,被当地群众起了个外号 ——“黑包公”。脚下沾满泥土,心中装着群众,骆云桥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执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庄严使命,为当事人传递着司法温暖。
在一起债务案件中,原告曾将自己的宅基地以6万元的价格转让给被告,被告当时先打了欠条,后续将6万元给了原告,但欠条没有收回。后来,原告以欠条为证据,再次向被告要钱,并诉至法庭。开庭时,被告十分激动,双方争执不下。
为了弄清真相,庭审结束后,骆云桥便开始调查取证。经过多日下乡入村走访调查后,骆云桥在一份调解记录中发现了端倪:原告收到过一笔6万元的记录。但原告称,这是自己外出打工时收的赔偿款,不是被告所支付的。骆云桥进行深入查证,并向原告讲解法律知识。最终,原告认识到自身行为的错误,承认被告已经偿还了欠款。
矛盾纠纷无小事,表面上看,大多数都是当事人之间的小是小非,但若处理不好,就有可能让事态升级。
在一起离婚案件中,男女双方感情破裂,因抚养费争执不休。开庭后,骆云桥发现双方情绪都很激动,便休庭让双方冷静下来再开庭。然而,当事人来到法庭门口时,危险的一幕发生了——男方突然开车加速,撞向女方。危急时刻,骆云桥冲上去挡在了车前,让当事人刹住了车,避免了一起恶性事件的发生。随后,骆云桥向当事人释法说理,安抚双方情绪。经过骆云桥耐心调解,双方当事人就孩子抚养费等问题达成一致,和平分手。
案件办理不能只机械地按照法条来判决,不管是调解纠纷,还是庭审断案,骆云桥总会以“如我在诉”的理念,在尊崇法律、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关注群众感受。帮助务工人员追回劳动报酬、让婚姻纠纷双方“事心双解”、使原告和被告心服口服“案结事了”……骆云桥连续10年办案数量居全院之首,所办案件从无错案,成为群众信赖、人民满意的好法官,先后获得“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全国优秀法官”“全国模范法官”等荣誉。
“办案要把事做对,而不仅仅是把题做对。”骆云桥的办案方式和态度也影响着同事们,大家明白了处理基层矛盾纠纷既要体现法律的威严,也要体现人性的关怀,法理情相融,才能让司法更有温度,从而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再有几年骆云桥就要退休了,但是他在化解基层矛盾、守护司法公正的道路上依然满怀激情,依旧穿梭于法庭和调解室之间,奔波于群众家中。因为在岗位和专业上的深厚“功力”,骆云桥总结出了六步调解法,在旬阳市法院推广应用。如今,他的工作重点又有了新内容——做好对青年法官的“传帮带”工作。
为了弘扬英模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旬阳市法院将主要分布在基层人民法庭的中坚力量——青年法官作为成员,组建了“骆云桥工作室”,对青年法官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开展业务交流、案例研判等学习调研活动;遇到典型疑难复杂的案件,骆云桥会受邀参与,手把手传授技巧、知识,用现场教学的方式传授宝贵的经验。
“面对百姓诉求,要公平公正,耐心细致,不怕麻烦,小事不当小事办,才能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和尊重,才能实现法情理的和谐统一,维护法律尊严。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秉公执法,取信于民。”骆云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