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建锋 通讯员 陈嘉仪
7月7日,渭南市澄城县人民法院城区中心法庭通过温情调解,成功化解一起亲兄弟间的借贷纠纷,让原本对簿公堂的两人冰释前嫌。这场“法与情”的双向奔赴,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提供了现实样本。
原告陈某甲与被告陈某乙是同胞兄弟,多年来感情深厚。2020年,弟弟陈某乙因帮其他亲属周转资金,向哥哥陈某甲一次性借款10万元。此后3年,陈某甲多次催要此笔借款,陈某乙屡次拖延还款,后在村干部的调解下两兄弟签订还款协议,约定免除利息后陈某乙偿还陈某甲剩余本金。然而,被告陈某乙并未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致使陈某甲对其失去信任。兄弟二人的矛盾从私下争执逐渐演变为公开对立,最终,陈某甲将陈某乙诉至法庭。
受理案件后,办案法官仔细查阅案卷材料,发现此案若简单判决,虽能解决法律争议,却可能彻底撕裂兄弟亲情。为此,法官启动“调解优先”机制。调解初期,兄弟二人情绪激动,法官采取“背对背”沟通方式,分别倾听双方诉求。针对被告坚持按此前调解协议(免除利息)履行的表示,主审法官从诚信原则入手,引导其换位思考,毕竟是其先违约未按协议还款。随后,法官向原告释法说理:“法律会保障你的合法权益,但亲情更需珍惜,希望你也能做出让步。”在法官建议下,原告陈某甲的儿子、外甥等亲属也参与到调解中。起初,原告情绪激动,丝毫不愿让步,经过法官和多位亲友的耐心劝解,原告表示只要被告能在当日一次性给付欠款,就同意让步并接受调解。经过几轮协商,原告、被告最终达成调解,被告当场给付原告各项款项共计11万元。当调解书递到两人手中时,在场所有人都欣慰地笑了。这份文书不仅是法律层面的解决方案,更是两兄弟亲情的“修复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