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郭朝霞 通讯员 陈爱
在彬州市人民法院的调解室里常常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杨芳霞。她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在调解领域发光发热,成为了群众心中的“贴心人”、矛盾纠纷的“解铃人”。
2019年,杨芳霞踏上了调解员之路。这些年里,她受理的民事案件多达1400余件,劳务合同、婚姻家庭、物业服务……桩桩件件,都是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民生案件。她的调解成功率达80%,这一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付出。
婚姻家庭纠纷,向来是难啃的“硬骨头”,可杨芳霞不怕。她深知,在这类纠纷里,法律关系好梳理,情感上的裂痕才是最难修复的。
一次,她接到一起离婚纠纷案件,当事人李某坚决要离婚,并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而另一方的王某因公受伤瘫痪在床,行动极为不便。面对这样棘手的情况,杨芳霞没有犹豫,与承办法官一同前往王某家中。
一进屋,杨芳霞就开启了“心理疏导+法律释明”模式。她先是耐心倾听双方的委屈和诉求,随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相关法律规定讲解得清清楚楚,像拉家常一样,一点点解开当事人心中的疙瘩。在她的努力下,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逐渐缓和。最终,双方就解除婚姻关系达成一致,李某主动放弃分割夫妻共同财产,希望王某能把钱用在治疗和康复上。这场调解,既遵循了法律规定,又充满了人情温暖。
农民工欠薪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遇到这类纠纷时,杨芳霞总是既心疼又着急。她明白,这类纠纷涉及的人数众多,矛盾错综复杂,处理不当就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一次,18名农民工在多次讨要工资未果的情况下,找到了杨芳霞。她毫不犹豫,第一时间联系双方当事人调查责任主体。为尽快帮农民工拿到工资,她多次组织项目负责人和农民工进行面对面调解。调解过程中,她一方面严肃向项目负责人阐明民法典里关于合同履行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又动之以情,诉说农民工的艰辛不易。
在杨芳霞不懈努力下,项目负责人终于认识到自身错误,表示愿意支付工资。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并申请了司法确认。就这样,杨芳霞用“法理情”融合的调解模式,既维护了法律尊严,又让纠纷在零成本的情况下得到圆满解决。
房屋买卖合同纠纷也常让杨芳霞忙得不可开交。有一回,50户业主遭遇了大麻烦,开发商购置的气暖通暖设施与当地水暖设施不配套,导致冬天无法供暖。“大冷天的,家里没有暖气,日子可怎么过?”……业主们十分着急,纷纷找开发商讨要说法,可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了解情况后,杨芳霞主动介入调解。她挨家挨户走访,详细了解业主们的诉求,又和开发商反复沟通,查阅了大量的卷宗合同。之后,她组织多轮面对面座谈,在一次次的协商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开发商被她的执着和真诚打动,同意另行购买合适的水暖设施,并加快施工进度。当暖气热起来的那一刻,业主们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一场矛盾就此圆满化解。
“在法庭上追求的是判决公正,在调解中寻找的是双赢智慧。”杨芳霞说。这位在司法战线上奋斗了数十载的法官,即便脱下了法袍,也依然初心不改。她用专业的法律知识、丰富的调解经验,以及一颗为民排忧解难的赤诚之心,继续书写法治故事中的温暖篇章。